加密货币:我去中心化;新加坡:我拒绝。

Inpander出海 2022-07-04 17:21:46

 
在过去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听到和读到很多关于新加坡作为加密货币交易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中心的情况,但到目前为止,当地监管机构采取的行动似乎与这一目标不一致。
 
新加坡致力于打造基于加密货币的技术和代币的领先中心,但却不愿让有意愿的公司加入。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颁发的数字支付代币许可证的170多家申请者中,只有4家公司通过了审批,并获得了正式许可证。
 
与此同时,103名申请者要么被拒绝,要么像Binance去年那样被拒绝,因为等待时间过长(有些情况下,等待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转而去了迪拜。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MAS没有颁发新的许可证,尽管在过去的两周里,又有四家公司获得了原则上的批准,但他们将努力向MAS申请正式的许可证。
 

不是去中心化而是集中化

 

 
 
在宣传推广加密货币时,最常提到的就是其:去中心化。在未来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将能够随时控制他们所有的钱,而不必依靠银行这样的中间人来管理他们的财务。
 
然而,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现实是,去中心化意味着分散式责任。
 
这反过来又造成了许多漏洞,特别是对那些不太“精明”的用户来说,他们不出门就有被抢劫的风险,如果他们的冷钱包(cold wallet,通常是加密货币最安全的存储空间)丢失或损坏,他们的资金就会丢失。
 
这些是常见的批评加密货币的一些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如匿名性或相对不可追踪性,特别是一些货币。这种说法是,这项技术只在理论上听起来不错,但在实践中却不是,至少不适合大规模采用。
 
毫无疑问,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特性已经吸引了许多用户,并为世界各地的公司提供了在此基础上自由创新的丰富机会。
 
然而,与此同时,主流通过高度集中、规范和监督的解决方案,提供额外的安全性,而不会抵消该技术本身带来的其他好处。换句话说,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性质可以与世界各国公共当局下的选择性中心化共存。
 
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各种技术中心的兴起,这取决于国内监管的程度,这对一些国家是好事,对另一些国家是坏事。
 
新加坡的赌在了集中式服务,而迪拜的赌注恰恰相反(尽管该酋长国刚刚宣布了其第一批监管措施和创建一个监督机构——迪拜虚拟资产监管局)。
 
而这两者都可以存在,根据当地法律,提供不同的服务选择。这就是加密货币如何既能在当地或区域内集中化(对于某些获得许可和监管的服务而言),又可以在全球分散的原因,因为不同的司法管辖区有很大不同的规则。
 
尽管许多热心的用户可能会对这个想法感到不快,但政府监管可能是有益的,特别是在企业和用户之间建立信任方面。携带“在新加坡注册”的徽章可能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客户会知道公司是由值得信赖的当局监管的。
 

机构优先于个人

 
另一个差异化因素可能已经被观察到,在针对机构客户而非散户客户的加密运营商中,加密运营商更受青睐。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新加坡不愿批准数字支付代币(DPT)许可证,使得现有公司处于不确定状态,它们只能在MAS的临时豁免下运作。
 
同时,新加坡央行已经限制了对该国个人的加密货币相关服务的广告,限制了企业获得新零售客户的能力。
 
似乎是由于最近当地人容易受到互联网上的诈骗,再加上加密货币提供的更大的匿名性,使得新加坡的监管机构谨慎行事,在积累到更多经验之前,新加坡当局对创业公司的创新保持沉默。
 
但同时,在面对服务于机构客户(如银行)的公司时,这些公司已经能够为主要投资者和机构推出基于加密货币的产品。
 
这是允许在高价值交易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同时将新加坡的声誉风险降到最低的方法——只有经过认真认证的企业才被允许从事新技术,并向其他由知识人士做出投资决策的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
 
这并不是说MAS不希望零售服务增长,而是说MAS希望创新能够从机构向个人客户渗透,并且只从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有责任的企业中渗透。
 
任何试图利用加密货币的法律漏洞或灰色地带地位的有风险、新兴的企业,都应该为他们的实验找到一个不同的地方。新加坡不想与他们联系在一起,即使他们设法提供被广泛采用的服务(就像Binance的情况,它是最大的,但也是相当有争议的交易所)。
 
 

“改革”代替“革命”

 
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区块链革命来消灭旧的金融机构(甚至政府)的人来说,这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新加坡显然已经把赌注押在了更多的渐进改革上。
 
从本质上说,现有的银行、支付处理公司和投资公司预计将采用这种旨在取代它们的技术。
 
在某种程度上,这让人想起了全球软件环境——开源和严格的商业解决方案并存,而不是相互竞争。基于区块链的高度分散和高度集中的服务,围绕着植根于区块链的各种硬币和代币构建,将会相互补充,服务于市场上的不同客户。
 
而新加坡认为它的未来是积极支持后者。

 

 

 
本文来自Vulcan Post 编译:Inpander
部分章节有删改。